证书制度的背景内涵与建设策略(2)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此,我们可得出X 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概念不同、性质不同、发证部门不同、划分的等级层次也有不同。但与此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和X 证书也是互相联

由此,我们可得出X 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概念不同、性质不同、发证部门不同、划分的等级层次也有不同。但与此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和X 证书也是互相联系的,两者都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X 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如同两翼,与学历证书机体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情况下,职业资格证仍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那么职业院校在推行1+X 证书制度时,可根据办学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要求、就业需求自主决定是否保留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3 1+X 证书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

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这个使命下诞生的1+X 证书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它的提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法宝,是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性工程,它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1+X 证书制度,可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它符合人才培养规律,遵循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普遍性与针对性、长期性与灵活性等原则,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

3 1+X 证书制度的建设策略

《方案》提出“院校是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有关院校将1+X 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国家资历框架。”[2]因而,职业院校在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时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书证融通、推行“三教”改革,推进1+X 证书制度落实落地。

3.1 成立1+X 证书制度试点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

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给职业院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面临着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治理模式、制度机制、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变革,面对变革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给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提供基础和保障。为做好顶层设计,职业院校需专门成立校级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包括试点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务处、质管处、二级学院或系部主管领导、财务后勤等相关人员),负责研究、宣传、解读1+X 证书制度的内容,负责对接上级工作指导协调机构,负责与相关“X”证书培训评价机构建立联系、负责学校整体1+X 证书实施工作方案、负责出台1+X 证书制度相关教学管理、经费管理制度,负责统筹推进学校试点的申报、师生培训、考核站点的建设和维护等等工作,同时负责组织二级学院(系部)成立具体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办事机构(包括教研室主任或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员),负责结合各专业(群)建设需求具体开展X 证书试点的各项工作。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均加入各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选定等工作。

3.2 书证融通是实施1+X 证书制度的精髓和关键

“双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实现成果互转互认,而1 与X 虽然在发证主体、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大有不同,但两者都致力于职教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对象相同,并且能实现学习成果互转互认。职业院校要推行1+X证书制度,首先要使学历证书体现的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相对应,从而实现书证融通,书证融通是实施1+X 证书制度的精髓和关键。职业院校同时也应思考和统筹安排将X 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通,“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2],从而进一步促进书证融通。职业院校也可探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2]另外,职业院校还需积极探索构建有效的职教“学分银行”,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研制具体的学分认定、学分积累与转换标准体系,构建学历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互通互认的国家资历框架。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zgrlzykfzz.cn/qikandaodu/2021/0314/413.html



上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探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投稿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版面费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发表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