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制度的背景内涵与建设策略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门利娟(1980-),女,吉林和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涉外旅游、职业技术教育; 陈 佩(198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国际经济与贸

门利娟(1980-),女,吉林和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涉外旅游、职业技术教育;

陈 佩(198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

1 背景研究

在1+X 证书制度提出来之前,职业院校实行的是“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在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的转型升级,新职业和岗位纷纷涌现,职业院校继续实行“双证书”制度就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双证书相互融合难度越来越大,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含量偏低、覆盖面不够、更新周期长,学生精准就业能力不足等等问题,种种问题表现出“双证书”制度已然难以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需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来支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1+X 证书制度应运而生。

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提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的要求。为贯彻职教20 条,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落实《方案》,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等6 个1+X 试点证书,第二批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等10 个1+X 试点证书,第三批城市轨道交通乘务等76个1+X试点证书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

2 1+X 证书制度的内涵研究

2.1 1+X 证书制度的概念

在1+X 证书制度中,1 是指学历证书,它是学生通过完成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相关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符合毕业条件毕业后获得由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它能够全面体现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X 则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得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也是学习成果的认定。它全面涵盖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体现岗位(群)能力要求,“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可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自主选择意味着学生可以结合兴趣特长、专业水平、职业规划以及实际需求选择X 以及X 的不同等级,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岗位(群)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职教20 条“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可得出,1 具有基础性、主体性、支撑性的特征,X 具有针对性、引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1 是X 的支撑,X 是1 的重要强化和拓展,1 和X 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

2.2 X 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

在职业院校逐渐推行1+X 证书制度之后,面临着是否继续实行“双证书”制度保留职业资格证书等问题,如何处理X 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五个级别,是从业者进入某一行业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格许可证或资质门槛,具有职业准入性质,如从事律师工作、医疗服务、教学工作等,需要取得律师、医护、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设置和颁证,2014 年开始,国家大幅度核减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2019 年1 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保留的国家职业资格还有139 项。

职教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X 证书归类于“培训证书”范畴,学习者有自主选择性,目前X 证书没有设置职业准入门槛。它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下,以社会化机制招募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考核、颁证,院校负责1+X 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的,X 证书由多元主体参与协同育人体现了它优越性。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网址: http://www.zgrlzykfzz.cn/qikandaodu/2021/0314/413.html



上一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探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投稿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编辑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版面费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论文发表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